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1集课程复讲

陈红学长

  
细讲《弟子规》第三十一集

学习提纲:

  1、对事非宜、勿轻诺。苟轻诺,进退错的理解?
  2、人与人之间讲话要注意哪些事项?
  3、对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的理解?
  4、什么才算是善?
  5、《了凡四训》中对善归纳了哪十件事?

学习内容:

  1、对事非宜、勿轻诺。苟轻诺,进退错的理解?
第一:大人对孩子,不能因溺爱和没有原则而随便轻诺。合理的才给,不合理的,一定要坚持。
第二:引导孩子要勿轻诺。首先要引导孩子衡量自己能力够不够,再次要考虑有没有符合校规或法律规定。
第三:成人之间也要勿轻诺。急事缓办的原则。比如有人有求于你或要和你一起做事,你也要考量到首先他的能力够不够,其次自己的能力够不够,各方面的缘份成不成熟。不但要有善心,更要是用理智去判断。

  2、人与人之间讲话要注意哪些事项?
第一:讲话要勿畏难,要多训练,多讲就熟练。
第二:话语要能够利益到别人才去讲。不然,话说多,不如少。
第三:讲话的声调要适中,不可过高和过低。尊长前,声要低,低不闻,却非宜。
第四:讲话时要看对方,以示尊重。问起对,视勿移。
第五:讲话的语速不可太快,要以对方能接受为准。凡道字,重且舒。勿急疾,勿模糊。
第六:如果是对方讲话太快,我们要养成复诵的习惯,这样就不会因为一句言语的疏忽,而耗了大家大半的时间。

  3、对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的理解?
第一:不说长道短。当团体中有是是非非时,我们两边都不站,而是站中间。
第二:如果是公司重要的事,要积极参与,不要放马后炮。对事不对人。真诚心面对每一个人。

  4、什么才算是善?
利益他人是善,《弟子规》就是衡量善的标准。对善的判断:
第一:善有真有假。
第二:善有是有非。
第三:善有偏有正。
第四:善有半有满。
第五:善有大有小。
第六:善有难有易。
第七:善有端有曲。

  5、《了凡四训》中对善归纳了哪十件事?
第一敬爱存心。第二敬重尊长。第三与人为善。第四劝人为善。第五成人之美。第六救人危急。第七兴建水利。第八舍财作福。第九护持正法。第十爱惜物命。

经典句:

  1、知未的,勿轻传。
  2、日久见人心。
  3、君子乐得做君子,小人冤枉做小人。
  4、事非宜,勿轻诺。苟轻诺,进退错。
5、凡道字,重且舒。勿急疾,勿模糊。
6、勿畏难,勿轻略。
7、话说多,不如少。
8、步从容,立端正,揖深圆,拜恭敬。
9、见人善,即思齐。纵去远,以渐跻。
10、尊长前,声要低,低不闻,却非宜。
11、问起对,视勿移。
12、一寸光阴一寸金。
13、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。
14、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
15、攻人之恶勿太严,当思其堪受。
16、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。
17、命自我立,福自我求。
18、善有善报。

小故事、大道理:

【故事一】善有真有假。中峰和尚讲,如果存心是为了唤醒一个人,纵使是打人、骂人也是善,如果是为了升官发财,纵使是很有礼貌很恭敬也是恶。

【故事二】善有是有非。孔子时代,有两个弟子,一个叫子贡,一个叫子路。子贡是个商人,经常到很多国家去做生意,当时鲁国有个规定,就是在别的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都卖到他国去,你可以用赎金把他赎回来,国家再以同样的赎金给回你。这个规定相当之好,可以让人民爱护自己的同胞兄弟。子贡就此赎了很多人回来,但因为他太有钱了,官府给他钱的时候,他就说,我不要了。消息一传出去,人们都说,子贡好清高啊!但这话传到孔子的耳中,他就对子贡说,你这样做不适合。进而就分析给他听,现在鲁国穷人占多数,富人占极少数。你假如赎人都不收钱,那刚好又有穷人到别的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被卖,他一想人家子贡赎人都不收钱,假如我收了就会比人矮一截。那假如不收,自己的生活又会堪忧。所以他在赎人的时候就会顾虑和迟疑。如果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因为迟疑而没有赎人,那一个人的背后又是一个家庭,又有孩子和妻子。所以对往后就有流弊产生。再有子路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人不小心落入了水中,差点就要淹死了,便奋不顾身跳下水中将人救起。这个人因捡了条命,对子路非常感恩,高兴得把牛送给了子路,子路也很欢喜,就把牛牵走了。一般人会认为子贡不收赎金是优,而子路救人还牵走牛是劣。但孔子见到子路却说,你这样做是对的,往后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人危急的时候都会出手相助,因为体会到了善有善报。

【故事三】善有偏有正。从前有个宰相叫吕文懿公,非常受人尊敬,在他辞官返乡的路上,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横在路上,他的随从看到了,就要赶走这个醉汉,吕文懿公因为心地非常仁厚,就对随从讲,我们绕道好了,不要和他一般见识。后来过没多久,就听到一个消息说,那个醉汉被判了死刑。吕文懿公这时认识到是自己错了,如果当初把他送到衙门处罚处罚,今天就不会被判死刑了。就是因为自己当初纵容了他,才会让他越过嚣张。这是正中偏。还有一个故事是讲到一个地区闹饥荒,有些人就开始抢员外家的粮食,这个员外报告了官府,官府也没管。他就组织家里的仆人拿着棍子去处罚这些抢粮的人,结果这些抢粮的人也有所畏惧,不敢再作乱。原本是为了自己家的米粮,却让这些人不敢再造次。原本不是为了社会众人,但却影响了社会众人。这是偏中正。

【故事四】善有半有满。有位女士捐了两文钱,住持亲自帮她做忏悔。后来她入宫富贵了,捐了几千两黄金,住持只是让徒弟帮她回向,捐两文钱,那是她全部的积蓄,心非常恭敬真诚。这是满善。后来虽然捐了几千两,只是她财富中一部分,而且心也没有从前那样的恭敬了。就是半善。还有一对农夫夫妇,将自己一生的积蓄买了台救护车捐给医院。这是满善。

【故事五】善有大有小。卫仲达有一次睡觉的时候,被阴司请到阎罗王那里,阎罗王就和他说,来,把你的善和恶拿来称一称。结果一看,恶差不多占了整间房子,善只有象筷子那样小小一点。
卫仲达就对阎罗王说,我才四十岁,哪做了那么多的恶呀?阎罗王就说,你虽然没做那么多的恶事,但是你常有恶念。只要有恶念都会被记录。相信卫仲达听后也会很谨慎自己的念头。结果一称,善比恶要重。卫仲达就说,那一串小善是什么呢?怎么会比那么多的恶还重呢?就打开来一看,原来是君王要大兴土木工程,因为是劳民伤财,对百姓不利。卫仲达曾劝谏过君王。因为是利益千千万万的人民,所以尽管君王没有听劝,这个善也是非常的大。

【故事六】劝人为善。 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,在成人的世界里,,不要你说多少,要看你做多少。三国时候有个名臣叫管宁,当他看到有牛跑到别人家稻田吃草或踩踏,他就把牛牵到树下等他的主人来,他的主人一到,看到长官,又看到他的牛做了坏事,就会心生惭愧。官宁一句批评都没有。还有当时因为只有一口井,人们常常因为打水要在那里争执,管宁就悄悄地买来了很多的水桶,很早就到井边把水打好。等人们来打水一看到长官都把水打好了,也都心生惭愧。所以管宁以身教去劝告大家,唤醒大家羞耻之心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末学:陈红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2、10、12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